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信用建设决策部署,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加强全流程信用监管、提升信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弘扬诚信文化等方面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以来,我市城市信用监测最高排名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位列第21位。
一、夯实信用体系建设基础
印发《池州市2023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明确2023年具体任务33项清单,开展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等七大行动。从平台优化和规范机制流程两方面持续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上网公示(“双公示”)工作,推进信用平台与城市大脑、政务服务平台等平台深度对接,按照“零瞒报、零迟报、全合规”目标要求,持续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评估、不定期培训”制度,推动“双公示”信息全量合规报送。截至目前,累计归集信用信息数据1.99亿条。
二、推进全流程信用监管
一是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梳理编制《池州市信用承诺事项清单》,在政府采购、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组织开展信用承诺,扩大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承诺覆盖面,包括审批替代型信用承诺、容缺受理型承诺等,同时在“信用池州”门户网站依法依规公示信用承诺书。今年以来,累计归集信用承诺信息超40万条。
二是开展信用核查工作。推动将信用核查作为必经流程嵌入政务服务平台行政审批办事流程,实现“逢办必查”“逢报必查”。对核查发现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依法依规在资质认定等方面予以限制,同时提醒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及时进行信用修复。协助市直、县直有关单位对1300余户企业及个人在资金奖补、评先评优等方面进行信用核查,其中2家企业因联合惩戒被限制财政资金申请,涉及资金10万元。
三是持续开展信用修复。彻落实信用修复管理办法,持续开展信用修复培训,今年来累计开展12场培训覆盖千余人次。将信用修复初审时间从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推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送”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及时修复失信信息。会同法院、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开展严重违法失信主体治理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协助企业成功修复超2000条行政处罚,严重违法失信主体退出400余户。
四是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公共资源交易、医疗保障、司法、安全生产等16个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各部门以市信用平台共享的国家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行业信用评价结果等作为参考,对监管对象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
三、推动信用惠民便企
一是开展“信易贷”扩量提质行动。会同地方金融等有关部门研究市信易贷平台升级改造事宜,丰富“信易贷”特色产品和功能。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实地走访等方式,不断推动县区加大平台企业入驻,鼓励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截至目前市“信易贷”平台已入驻73家金融机构、上线149款金融产品,累计注册并实名认证超3.8万户企业,累计授信超388亿元。
二是多领域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开展市场主体综合信用评价工作,扎实推进汽车集聚园“信用示范街区”创建,按照“由点到线,由线带面”的方式,打造诚信、规范、有序的商业街区典型。联合市人民检察院建立行政处罚非诉执行监督系统,通过“信用池州”平台实时获取行政处罚数据,通过分析比对核查推动行政处罚执行流程闭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该案例于今年两次分别获评安徽省信用应用场景优秀案例和信用惠民便企示范案例。
四、持续推进诚信文化宣传
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多措并举开展信用宣传。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池州市分行、市传媒中心开展“6.14信用记录关爱日”主题直播活动,在池州新闻微信视频号、抖音号、app上同步进行线上直播。本次直播累计观看量达3660人次,点赞2.3万余次。通过“信用池州”微信公众号开展信用建设有奖问答活动,扫除群众信用知识盲区,3000余人次参与答题。联动市税务局开展“信用进园区”企业专项培训活动,邀请市高新区、东至县经开区、大渡口经开区、青阳县经开区四个园区共计460余户企业参加。联动市消保委等部门开展诚信经营暨放心消费“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圈”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消费维权、诚信经营等知识,强化诚信意识和守法观念。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供需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实基础,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全面提升城市信用水平为导向,深入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夯实信用信息基础,织牢信用监管网络,拓展“信易 ”应用场景,为书写池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信用力量。
主办:安徽省企研会质量信用专委会 承办:安徽省徽企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电话:0551-62607456
安徽质量信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