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文化强省新华章 擦亮徽风皖韵金名片-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

写好文化强省新华章 擦亮徽风皖韵金名片
来源:安徽日报 日期:2024-02-04 阅读:186

群星璀璨,胜友云集。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偌大的会场传递着温暖的春信,洋溢着热烈的氛围。

一个“徽”字,展开山水与人文相得益彰的锦绣画卷。一位位关心安徽发展的文化名家、关注江淮崛起的艺术大家,共聚一堂、各抒高见,倾听江淮儿女奋进时代的铿锵步伐,展望安徽文化繁荣兴盛的美好愿景。

江淮崛起,赢得热情赞誉

“虽然不在安徽工作,但是我始终心系安徽。近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尤其是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取得令全国瞩目的成果,全省文化事业更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个喜人的消息传来,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和自豪!”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黄德宽建议,安徽要在文化资源的挖掘方面,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多下功夫,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进出口总量全国第10,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全国第8,境内上市公司总数全国第7,国家级5g工厂数量全国第4,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全国第2……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标注着2023年安徽各领域发展在全国的位次,彰显着全省锚定“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迈出的坚实步伐,赢得与会嘉宾热情点赞。

“近年来,《人民日报》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宣传思想工作一直密切关注,进行了及时深入的宣传报道。我们还发挥文艺宣传的优势,在文艺副刊上刊发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以文艺的视角展现徽风皖韵、反映时代变革,都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说,“从乡村振兴到城市建设,从人间烟火到绿水青山,从梨园新姿到文脉传承,我们全方位看到了大美安徽的风貌和气韵。”

“我虽然不是安徽人,但我与安徽的缘分长达30多年。现在也是安徽很多艺术乡村的‘荣誉村民’。”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自豪地说,他一直关注安徽艺术乡村的建设。近年来,安徽通过图片、短视频的海量传播,艺术乡建活起来、村居环境靓起来、村民生活富起来,“艺术唤醒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已经从口号变成现实。

“在安徽,曲艺作品备受欢迎,曲艺演出市场火热,曲艺发展基础坚实,因此安徽被全国曲艺界誉为‘火地’。”国际说唱艺术联盟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原主席姜昆介绍,近年来,安徽曲艺界多次获得中国曲艺艺术的最高奖——牡丹奖。他建议,繁荣发展安徽曲艺事业,要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尖子、培养角儿,为出优秀人才打造良好的成长平台、为出优秀作品营造宽松的创作环境。

文化强省,擘画美好蓝图

安徽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郁,当前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说:“安徽是戏剧大省,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古老的徽剧和具有青春活力的黄梅戏蓬勃发展、生机盎然。丰厚的戏剧资源,是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一股文化力量。”他建议,要在守正创新上做文章,不断推出体现剧种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同时着力构建梯队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文化既是重要内容、重要标志,也是重要支撑、重要力量。去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按照“一梁五柱”布局,着力打造思想引领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文化感召力强、创作生产力强、文化供给力强、综合竞争力强的文化强省。

“安徽出台战略性指导意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并配套具体的举措、量化的指标,对音乐事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韩新安认为,最近几年,安徽音乐在人才建设、创作演出等方面的成果可圈可点。尤其在去年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安徽取得了突破性成绩。“目前,安徽音乐人才不少,但缺少专业化的音乐院校,希望充分发挥各级音乐协会的组织优势,激发培养音乐人才的活力和潜力,推动安徽音乐事业再上新台阶。”韩新安说。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笑言自己沾了家乡的光,不管走到哪里,大家一听说他是桐城人,都会赞叹他生在一个有文化的地方。“丰厚的人文历史沉淀,是安徽文艺发展自信自强的底气。近代以来,江淮大地上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涌现的站在时代潮头的重要人物,都是美术家应该重点关注的重大题材。”王平建议,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既要着力推动文艺事业整体的发展,又要着眼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突破,持续培养更多文艺人才,不断创作更多精品力作。同时,要积极开展国内国际文艺交流,寻求外部力量赋能,激发文艺事业活力。

资源富矿,蕴藏巨大潜力

文化既是安徽引以为傲的财产,又是安徽潜力巨大的资源。广袤的江淮大地,蕴藏着文化保护、研究与开发的富矿。

“安徽文化底蕴厚重,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传承怎么做?文化产业有什么?如何把这些文化从历史上、从书本里激活、传承?这些都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何兰生建议,孵化区域性的文化发展中心和平台,既要出成果,又要出产品。这些成果和产品,不仅包括关于区域文化的理论研究,而且包括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产品等,从而让深厚的文化资源“活起来”。

“我国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0多万处,大部分低级别的文物还没有得到系统的保护。从今年开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对低级别文物的保护利用开展试点和示范。我们选择了两个地方,对成片的传统村落民居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其中一个地方就在黄山市歙县。”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文旅部原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介绍,除了呼吁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还会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仅保护低级别文物,而且紧密联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项目。

献礼建党百年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成为安徽推出的现象级精品力作。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中广联编剧委员会副会长、著名编剧龙平平坦言,作为一个安徽人,他在编剧《觉醒年代》的过程中,注入了浓厚的安徽色彩和情结。“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奋进新时代,安徽人一直敢为天下先,走在时代前列,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龙平平说,安徽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应该进一步深度挖掘。他建议,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可操作实施的方案,争取每年都能推出一批像《觉醒年代》这样的文化精品。

主办:安徽省企研会质量信用专委会  承办:安徽省徽企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电话:0551-62607456

安徽质量信用网

登录
×
献花
×
百度科技
0购买
1朵 10朵 50朵
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