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目标,安徽“三农”工作站上了历史新起点。
锚定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建设目标,我省谋划出台了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意见、“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搭建起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四梁八柱”,加快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步伐。
粮仓更满了——
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让中国饭碗多装“安徽粮”
入春以来,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外的田畴上,种粮大户程夕兵种的几百亩小麦长势喜人。这几年,得益于小岗村高标准农田改造,“引水上岗”“引淮润岗”等农田水利项目投用,解决了岗地用水难题,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去年,老程种的水稻亩产1400斤,小麦亩产超过800斤,粮食喜获丰收,种地有钱赚。
粮稳天下安。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传递了重农稳粮的信号,明确提出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安徽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多年来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始终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落实中央各项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2023年安徽粮食总产达到830.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安徽粮食产量已实现“20连丰”, 连续7年站稳800亿斤台阶,稳居全国前5位,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我省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安徽力量。
放眼全国,尽管我省粮食总产靠前,但粮食单产水平仍有待提升。2023年我省粮食单产377.28公斤/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4公斤/亩。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偏低,与国家标准相比仍有差距,大面积高产稳产基础不牢。
安徽省正加快编制规划,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工作抓手,通过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力争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一千亿斤以上。
提升粮食产能,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表示,我省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牢牢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全面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重点工程,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勇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钱袋”更鼓了——
农业全产业链发力,做好增值大文章
人均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2023年,我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44元,增速居全国第9位,农民收入跨上新台阶。
农民群众“钱袋子”更鼓的背后,关键词是我省乡村产业的“提质增效”。近年来,我省聚焦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坚持种养一起抓、粮肉一起抓、头尾一起抓,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锚定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目标,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今年1月,我省在上海举办的农交会上,“皖美农品”琳琅满目,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占参展产品比重约为65.3%,突出展示了安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打造绿色品牌,是我省农产品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打法。近年来,我省坚持高端定位,强化龙头带动,推进皖北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组建总规模83.4亿元的省绿色食品产业母基金。去年,我省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9%。同时,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认定省级示范基地100个、总数达352个。
在利辛县望疃镇的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通过“徽牛云”的大数据平台,该基地可以提供精准、及时的经营数据和预警分析报告。
“一头肉牛,如果卖给屠宰场,能卖两万多元,但如果通过深加工‘吃干榨净’,价值能增加几倍,‘四个蹄子’赶上‘四个轮子’。”欣浩翔公司运营总经理闫学虎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走好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秸秆资源过腹转化增值,加快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30年肉牛养殖规模500万头以上,产值1000亿元以上,再造一个千亿级肉牛产业。
我省还积极拓展乡村“土特产”,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我省以示范村镇为引领,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产业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93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60个。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创响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特产品在长三角的影响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高起点建设产业基础牢固、联农带农明显、示范引领突出的新型经营主体,也是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我省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民跟进,科研、金融、互联网、品牌创意机构参与,形成广泛的利益联合体。实行“企业 基地 家庭农场 农户”模式,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乡村更美了——
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曾经脏乱差,如今美如画。
位于全椒县大墅镇的刘兴村就经历了这样的蝶变。这个江淮分水岭上的偏远山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显著提升,走上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村。今年村里又开始谋划新的发展蓝图,积极申报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乡村建设, 广大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颜值”越来越高。截至2023年底,全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1.8%,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1.5%。
去年我省全面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并将其作为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的意见,提出每年建设200个精品示范村,建设800个省级中心村。到2027年,建设精品示范村1000个以上、省级中心村总数在1万个以上。
“要精准把握我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的核心要义,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汤洋表示,我省已制定了精品示范村建设标准等6个配套文件及20个专项工作方案,实现可量化、可具象化、可考核,构建形成“1 6 20”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今年全省将接续实施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聚焦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突出乡村特色,坚持农民主体,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各项工作。
建设和美乡村,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
去年我省启动建设首批200个精品示范村,省级平均每村支持1000万元。截至去年底,我省已建和在建各级和美乡村中心村11869个。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以上、下达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额度不少于20亿元,农业银行每年新增贷款200亿元,支持和美乡村建设。通过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主办:安徽省企研会质量信用专委会 承办:安徽省徽企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电话:0551-62607456
安徽质量信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