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在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没有皖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发挥皖北区位、交通等优势,推动皖北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努力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立足发展新阶段,安徽正着力加快建设符合皖北资源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皖北高质量发展动能。
一
以全省37.8%的面积,承载着全省约50%的人口,皖北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皖北发展。
近年来,安徽持续高位推动,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国家将皖北地区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规划,并出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等支持政策,着力增强皖北地区发展动能。
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强调,坚持以推动皖北全面振兴为重点,在加快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大力推动皖北全面振兴,全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战略枢纽,促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将安徽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板块。
安徽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强调,皖北在全省现代化建设中地位重要,要加快完善皖北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大力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打造符合皖北资源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切实增强皖北发展动能,促进皖北全面振兴。
去年,安徽建立皖北“两个加快”调度机制,开展推动皖北全面振兴专题研究,编制皖北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推动皖北地区加快跟上全省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系列有力举措,支持、推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全面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经过多年努力,皖北地区综合实力不断跃升,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民生福祉大幅增进。
数据显示,2023年,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万亿元,同比增长5.8%,与全省增速持平,“十三五”以来首次赶上全省发展步伐。
二
近些年来,皖北地区发展稳中有进,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从总体看,工业化水平偏低仍是影响皖北高质量发展最突出问题。
安徽正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提升皖北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是增强皖北高质量发展动能的战略之举。
早在2012年我省就实施南北合作共建,打造皖北“3 4”现代产业园区。
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赋予皖北“24条”专属政策。我省随后制定实施方案,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以“输血”促“造血”,以结对帮扶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汇聚皖北振兴的强大合力。
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加快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全面打造省际城市合作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截至2023年,“7 3”结对合作园区全部挂牌。
在与上海结对合作共建方面,共建3个园区,分别是六松现代产业园、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
在与江苏结对合作共建方面,共建5个园区,分别是徐淮产业合作园区、苏阜产业园区以及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凤阳省际合作园、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
在与浙江结对合作共建方面,共建2个园区,分别是杭州宿州产业园区、甬蚌产业合作园区。
依托产业承接平台,安徽做深做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推动皖北地区与沪苏浙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安徽还通过高端产业要素导入,破解“地、钱、人”难题,直击企业痛点难点,切实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推动皖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批示范性、引领性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3年,皖北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等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皖北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233个,到位资金3254.4亿元、增长9.1%。
三
国家战略交汇叠加,自身优势日益凸显,政策效应加速释放……推动皖北加快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从安徽全省看,奋进中的安徽到处呈现厚积薄发之势,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这是推动皖北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
从外部机遇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的最大机遇、最大红利、最大势能,也必然是皖北加快高质量发展可以借力的“东风”、可以搭乘的“快车”。当前,推动皖北加快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催生的新机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孕育的新机遇。
从现实基础看,皖北位于长三角发展腹地,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经过多年努力,皖北地区综合实力不断跃升,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民生福祉大幅增进,推动皖北加快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
去年12月26日召开的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皖北全面振兴。
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快皖北全面振兴”中提出:
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坚,力争皖北快速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用好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机制,提升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水平;
加密扩容基础设施网络,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扩大重大科创平台、开放平台布局,改善皖北高质量发展支撑条件;
……
一系列坚持问题导向的举措,精准发力,正有力支持皖北地区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四
时代大潮,百舸争流。
谁能抓住机遇加快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谁就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推动“接二连三”,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差异化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型显示、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集群;
……
广袤的皖北,可以也应当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
4月12日下午至13日上午,省委主要负责人在蚌埠市调研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时强调,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特色产业等比较优势,锻长板、补短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皖北地区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皖北各市县发挥优势,布局产业链,积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引导各地借鉴先进经验推动皖北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助力皖北地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眼于长三角“一盘棋”整体谋划,用足用好、吃干榨尽国家和省支持政策,健全产业承接转移合作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皖北发展含“新”量,必将为加快皖北地区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打开皖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既保持历史耐心,又只争朝夕;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
皖北全面振兴,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主办:安徽省企研会质量信用专委会 承办:安徽省徽企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电话:0551-62607456
安徽质量信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