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安徽更是将它视为“永不竣工的工程”。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营商环境的竞争。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越高,就越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越能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广泛集聚要素的强磁场。可以说,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元素,事关发展,决定未来。
安徽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事关全局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为经营主体减负鼓劲,收到了显著效果。
但是,个别地方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上热下冷”问题。有的多头执法、重复调研、随意检查,让企业不堪其扰、疲于应付;有的只讲态度不讲进度,把企业诉求视为“烫手山芋”,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的执行利企政策打折扣、搞变通,让优惠政策停在纸上、扶持资金闲在账上……
这种“温差”会导致惠企政策空转、措施虚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和投资者的热情,削弱营商环境建设成效。
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即为虚招;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打白条。再好的政策在基层得不到落实,也只是空中楼阁。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末端落实,必须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在“落”上显真章,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让好政策发挥应有作用。
抓末端落实,首要是压紧压实责任。“关键少数”担负关键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通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级级传导压力、层层明确责任。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局外人”,广大干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 的理念,增强工作主动性,始终保持工作随时“在线”、状态一直“满格”。
营商环境体现的是企业视角,关注的是企业家的归属感获得感成就感。把企业的“心上事”,当成党委、政府的“上心事”,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增强政府的“服务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高“一网通办”“一网交易”水平,创造更多“一件事一次办”“高效办成一件事”实践场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千方百计给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
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有助于市场的平稳运行,能够带给企业持续发展的信心。
我们在日常中看到,“有形之手”收放有度,“无形之手”才能灵活舒展。这要求政府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守好权力的边界,不该管的坚决不乱插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推行柔性执法机制,提升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占比,推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对企业做到无事不扰,让企业心无旁骛地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监督考核是重要保障。发挥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把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纳入考核评估体系,将服务对象的评价同相关部门的考核与绩效评价直接挂钩,引导激励干部真干、实干、努力干。严明纪律,盯住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以及阻碍企业发展梗阻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破坏营商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动真碰硬问责处理,对查处的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形成震慑效应。
政策的知晓率往往影响政策的通达率。加强政策的宣传与解读,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知晓率,显得尤为重要。优化营商环境,不仅要实实在在地做,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多渠道、多载体开展政策宣传解读,让企业对营商环境政策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
“致广大而尽精微”,营商环境建设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细落实、积微成著。唯有抓在实处、抓在细处、抓在末端,才能让各项政策举措落实到行动中、体现在效果上,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的竞争力吸引力。
主办:安徽省企研会质量信用专委会 承办:安徽省徽企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电话:0551-62607456
安徽质量信用网